小程序&&公众号
资讯首页 新房资讯 学习教育 落户专区 装修专区 贷款抵押 政策法规 国内楼市 本地楼市 游玩攻略 工程进度 购房百科 商业动态

未来哪里生活好公共服务好,人就会往哪里流

2024-01-15 11:18:50 点击 评论


本期人物: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人”的话题是发展中最核心的话题。

这是长期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始终坚守的“城市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主持参加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到成渝城镇群发展、重庆两江新区等重大区域规划,他总是关注“人”的需求,总是希望城市要探索出一种对人们更加友善、对自然更加友好的发展模式。

面对当下的发展,他更是呼吁城市应友好,被人们所喜欢,也要能留得下农民工。城市发展更应告别“土地财政”老路。

他说,这是时代趋势。


中房报记者 许倩 马琳丨北京报道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着鲜明的文化印记,都有着源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传承的独特气质。城市规划是读懂这座城市乃至这个时代的“密码”,城市规划师则是城市建设的“指挥大师”,城市发展的思想者、建言者和设计者,要持续研究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关注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新要求。
“做城市研究和规划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理念就是要关注人。关注人的变化,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需求的差异化。”李晓江说。这也是此次采访中他多次强调的观点。
李晓江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主持参加了珠三角、成渝、京津冀等重大区域规划,和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大城市的重要规划项目,他还是我国最早参与到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业工作的专家之一。
他一直在思考新时代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规划设计方法。
“不要水泥森林,不要高楼林立,不要大规模去利用地下空间,不要走传统土地财政老路,而是探索一种对居民更加友善、对自然更加友好的发展模式,真正让城市成为一个安全、韧性的人们喜欢的城市,成为一个让年轻人向往的城市,成为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农民工的城市。”这是李晓江的希冀,也是他的目标。
他也强调,“规划师必须要有审视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因为规划的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也正因如此,在某个新区的开发过程中,他被地方主要领导称作建设过程中的“吹哨人”。
如今,他依然在为城市更好美好的发展而发声。

━━━━

要把人的问题想清楚
以人为本,这是新型城镇化和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果和中国人民最本质的变化:从一个温饱都没有解决的贫困社会进入到了中高收入的社会,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跨越的两大“陷阱”——满足不同人群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和转变发展方式。
李晓江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最大变化是“人变了”,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变迁和城市发展逻辑也变了。
“过去只要哪里收入高,哪里能找到工作,人就往哪里流;今天是哪里生活性价比高,人居环境好、公共服务好,人就往哪里流。”李晓江表示。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人口流动主体变了,前30多年是农民工人口流动,今天主要是大学生在流动。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选择必然和农民工不一样;今天的农民工对生活的选择与他们的父辈也不一样。贫困时代,有一张床、一份工资就可以背着铺盖卷走天下,但今天不管是农村转移人口还是大学生,都在追求美好生活,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去分析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城市才能产生有效供给吸引人群聚集。
“如果你的孩子在雄安能上中国最好的学校,你去不去(雄安)?”他抛出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这个“拼娃”的时代,哪里有最好的学校,就不怕招不到优秀的年轻人。
2012年起,李晓江参与和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和中国县(市)域城镇化研究。他多次强调,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农民工的城市环境、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体系。
他举例,大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大城市改变发展模式,响应劳动力供给的本质性变化。乡村也一样,今天的农民工中大量是初中以上毕业生,甚至有很高比例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对于生活、发展也产生了多元化需求。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已经从收入驱动转向美好生活驱动,其中县城成为就近就地城镇化最重要的人口迁徙地。县城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空间或就业场所,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服务供给者。
“把人的问题想清楚才能做出有用、好用的规划。反之,如果不能理解人的变化,进而理解城市发展逻辑的变化,怎么做规划都是错的。”他说。
他还强调,城市建设发展中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和中低收入人群,这是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出发点。
“规划师不应该都从‘强势集团’角度思考问题,因为‘强势集团’已经吸引了所有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市场资源,我们要做的是用更好的资源调配方式和规划建设方式,来解决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城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是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李晓江说。

━━━━

改革制度摆脱土地财政
近几年,一些城市的财政困境被推至风口,这是李晓江长期关注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上半场的制度设计,采用的是以促进增长速度为目标的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依赖和GDP增速考核(工业招商引导)的城市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居住用地强度开发-工业用地大规模低效利用-高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收入的道路。”李晓江表示。
他同时强调,依赖土地财政就意味着必须不停地盖房子、卖房子,但现在老百姓购房需求越来越弱,开发商也不轻易拿地,地方依靠卖地的财政收入逻辑已经难以走通。
他预计,接下来可能会有大量城市出现财政危机,背后就是传统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依赖的路径已经走不下去了。
面对这一情况,他认为当下最迫切的就是要进行城市发展制度层面的改革,“过去我国城市发展走的是快速增长、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但今天我们要转型到存量利用、需求和品质导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摆脱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依赖。”
如何摆脱土地财政?
李晓江认为,必须要用新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来解决政府财政来源的问题,这需要进行非常深刻的改革,“包括税收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都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才能真正让这条路走通,否则城市更新就只是讲故事,只能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尝试。这些基础性制度改革是非常艰难的,改革进展仍非常缓慢。”
“令人欣慰的是,‘十九大’‘十四五’规划已经提出了政税制度改革的方向,希望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李晓江表示。

 李晓江:做有用的事,做城市居民需要的事

640.jpg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中国房地产报:2023年是雄安新区启动建设5周年,从您的视角看雄安新区对于未来城市建设有哪些借鉴之处。
李晓江:雄安新区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的,是要建设一座代表未来的理想城市。因此在城市与自然关系、布局结构、道路交通、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的控制,等方面都非常先进。同时,也在探索不依赖土地财政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发展和建设,都是值得关注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走向存量利用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彻底摆脱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依赖,当下最迫切的是进行城市发展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房地产报:比如进行哪些方面的制度改革?
李晓江:比如要让地方财政摆脱土地依赖,就必须要用新的税收制度、新的财政制度来解决政府财政来源,这就需要非常深刻的改革。包括税收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都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才能真正治理好大城市病,使中国城市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如果没有这些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是很难实现本质性的向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转变的目标。
中国房地产报:在城市的设计规划中,除了进行制度化方面的改革,做好哪些方面可以帮助城市防止最坏,为什么?
李晓江:中国城市当前要特别重视安全韧性,我提出过很多这方面的建议,比如大城市中心地区要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多留一些避灾场所;要把建筑高度降下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减少建筑能耗;要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完善城市的工程防灾体系;要尽量很克制地去利用地下空间,因为地下空间具有易灾性,但现在很多城市还在盲目开发地下空间。
我还特别强调,城市政府应该对本城市的安全韧性做全面评估,去识别一旦发生各种各样灾害时,哪些地区可能是最脆弱的地区,哪些地区可能是最易受灾的地区,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安全韧性或抗灾防灾能力,例如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
中国房地产报:还有什么重要建议给城市决策者或规划者?
李晓江:我觉得,城市的决策者和规划师一定要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整个社会或者说规划的主体人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产生了人群的经济地位、社会角色和选择偏好的分化和多元化。在这种变化和分化过程中,城市的空间供给者、服务供给者应该去研究人的需求,按照人的需求去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供给,才能帮助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国房地产报:平时工作中,您一直坚守的理念是什么?
李晓江:城市规划是为人服务的,首先要关注“人”,关注人的变化,关注人的需求的差异化等,这样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城市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有没有遇到一些您觉得推进不下去或特别难的事情?
李晓江:规划师必须要有理想,才能给出正确的方向,如果这个主意100%实现,那将是幸运的。但也不要指望规划一定能被政府全盘接受,能接受一半或25%就很好了。规划师是为政府为社会出主意的人,不是最后决策者,所以只要规划方向是对的,我们就可以去折中、妥协。规划设计师追求或希望的是,自己编制的规划能让城市最佳或变得更好,但更要通过规划把不科学、不合理的决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防止出现最坏的结果,这才是规划师的责任。我参与过一个国家新区的规划工作,新区主要领导离任时说,我是新区的“吹哨人”,看到违反规律和科学的决策能及时指出来。实际上,这样的“吹哨”也是我们这些年长、资深规划师的责任。
中国房地产报:对于未来有什么新的期待?
李晓江:做有用的事,做城市居民需要的事,而不是看起来华丽、高大上的事情。
中国房地产报:您对您的学生或者说年轻一代有什么期望?

李晓江:在岗位上时,我经常和年青人说,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每一件事情,做最好的自己。年青人要有理想,但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去设计太长远的事情,把当下的每一个项目都做到你认为最好,我相信这样做一定会很快进步,也会收获更多。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